车讯网 - 专业汽车新闻资讯门户
当前位置: 车讯网 -> 资讯

ICHASSIS 2025“乘用车智能底盘衍化新形态与智慧执行机构”、“智能底盘技术创新赋能多模态应用场景”专题论坛隆重召开

时间:2025-10-30 16:59  |  责任编辑:李信  |  来源: 网络  |  关键词:  |  阅读量:6631  |  会员投稿

10月23日下午,2025电动汽车智能底盘大会(ICHASSIS 2025)“乘用车智能底盘衍化新形态与智慧执行机构”、“智能底盘技术创新赋能多模态应用场景”专题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会议邀请整车企业、智能底盘关键零部件企业、芯片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企业高层、学者针对“软件定义”汽车变革下,乘用车底盘智慧执行机构的革新路径、探讨多模态场景下需求的关键技术与智能底盘解决方案。会议由清华大学研究员黄朝胜和重庆大学教授唐小林主持。

ICHASSIS 2025“乘用车智能底盘衍化新形态与智慧执行机构”、“智能底盘技术创新赋能多模态应用场景”专题论坛隆重召开

嘉宾演讲环节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底盘技术开发中心高级经理胡志明、浙江安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晓林、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控研发院院长刘洋、耐世特汽车系统亚太区前期产品战略执行总监侯峰亮、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基础制动总工李运动、博世车辆运动智控中国区产品管理高级产品专家谭树南、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吴晓东、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MCU产品线总经理张曦桐、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尚进、长安汽车平台及模组开发部线控底盘所软件架构副总工程师杨曹刚、赛力斯汽车整车技术平台底盘智控部部长助理陈诚、力劲科技集团大型压铸单元监项目总监钱勇、华为数字能源BU 智能电动产品线技术总监郭海、美团无人车业务部高级总监杨宇威等嘉宾发表专题演讲。

胡志明以《智能底盘的执行机构革新与协同发展路径》为主题阐述了底盘智慧执行机构的技术变革趋势,智能底盘新型平台以及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的协同发展路径。胡志明认为,智能驾驶对底盘提出“更精准、更安全、更智能”的底层需求,需要打通智能底盘与智能驾驶等其他域控的协同壁垒,构建一套“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协同控制架构。在智慧执行机构创新发展中,精准响应与主动控制推动纵横垂执行机构全面线控化,通过软硬协同的全局优化、强化学习和模糊化控制进行目标精准分解给多维执行机构,满足智驾在极端工况下安全不失衡的目标,在主动进化方面推动底盘状态自感知与故障自诊断。展望未来,“极端工况下”智能底盘深度参与规划是探索高阶自动驾驶“无接管”的重要方向。

李晓林以《线控悬架的黄金十年》为题发表演讲,当汽车驶向智能化终局时智能底盘的形态。他指出,新能源汽车用户对驾乘舒适性与操控性能的更高要求,推动线控悬架从被动到主动的技术跃迁。目前主动悬架的作动器存在多技术路线,直线电机式全主动悬架有望成为终极形态,具备高响应、高效率特性,而液压全主动悬架通过集成泵与阀岛,实现高功率、高带宽与多功能协同,对现有整车架构改动最小。李晓林还提到,空压机正由开式、分离式向闭式、集成化、中央气源方向演进,支持与高级按摩座椅共享气源。悬架控制算法从传统Skyhook、Groundhook、模糊控制,逐步演化到基于模型预测的MPC、LQR、H∞等先进控制策略,并正迈向AI驱动、自学习的智能控制新阶段,实现数据驱动下的能量管理与个性化动态自适应控制。

刘洋以《孔辉汽车电控悬架技术规划及主动悬架技术方案探讨》为题介绍了孔辉科技在电控悬架领域的实践。针对空簧异响与侧倾控制两大行业痛点,以“舒适安全+降本节能”为目标,实现系统级突破。孔辉科技通过SWAT精密编织囊皮工艺,实现囊皮轻薄柔软化,在保证可靠性前提下扭转刚度显著下降,解决异响问题和耐久问题;同步开发3.8kg轻量化阀泵单元,干燥器再生温控+全自动化产线,效率与可靠性双优,台架寿命超500h。在主动悬架研判方面,刘洋认为30~50万车型双阀CDC搭配主动横向稳定杆和EMB对于车身控制性价比最优。展望未来,孔辉科技将在线控底盘与深度学习预瞄领域持续发力,引领主动悬架进入AI时代,构建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侯峰亮分享了智能底盘线控技术安全性设计技术,智能底盘的演进以线控化为核心代表,其安全性直接决定整车行驶安全。耐世特在线控转向技术领域积淀深厚,并延伸至线控制动等产品。面对中国 55% 电动化、L3+ 融合场景,提出“安全是设计出来”的五维体系:围绕机械安全性设计、电子硬件冗余设计、多重异构软件算法设计、网络安全特性设计、跨系统安全备份等多维度的安全设计逻辑,并分享耐世特在智能底盘线控系统安全的工程实践。侯峰亮提出成熟完善的系统安全验证释放流程是当今底盘线控系统的重要安全保障,多系统融合控制、跨系统备份是线控底盘安全开发的大势所趋。

李运动系统介绍了伯特利在电子机械制动(EMB)技术的研发成果与创新实践。他指出,EMB作为智能底盘的关键执行部件,其研发面临系统功能安全、极端环境可靠性、热载防护以及小型轻量化等多重挑战。伯特利通过自主创新,构建了主主双冗余CCU、双电源、双踏板信号及双路CAN通讯的高冗余电气架构,实现整车级的功能安全保障。在功能开发方面,EMB系统具备智能制动力分配、多执行器协调控制等多样化智能化孔子能力,显著提升整车制动性能与用户体验。在轮端设计上,采用零拖滞设计、优异NVH导向机构及高可靠传动结构,实现轻量化与高效能兼顾。针对EMB特性差异,伯特利建立了覆盖温度、振动、湿度、浸没及高压冲洗等复杂工况的验证体系,体现了其在智能线控制动领域的系统化研发实力与工程化落地能力。

谭树南以《智控随心 驾驭新境——拓展用户体验新边界》为题,分享了博世车辆运动管理系统(VMM)的最新技术进展。他指出,面对车辆运动控制中“变量多、变更快、协同难”的复杂挑战,博世正以AI与大数据赋能,通过数据服务、软件模块化与接口标准化,支持软硬件解耦和灵活部署,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车辆运动控制架构。VMM以底盘全域智控为核心,实现车辆在运动规划、动态控制与能效管理方面的全面优化,轨迹控制精度达到厘米级;系统通过多执行器协同,MA ABS技术可降低基础制动负载40%,并在低附着路面将制动距离缩短10%。同时,VMM与ADAS实现“智能大脑”与“控制小脑”的深度融合,支撑L3级人车共驾的安全接管与L4级智能移动空间的主动—被动安全一体化。

吴晓东以《线控转向解耦系统控制关键技术研讨》为题,重点分享了上海交大在线控转向技术的最新进展。线控转向系统解耦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定义转向感觉,其关键技术包含齿条力等关键信号观测、主动力矩回正转速和控制优化、惯量阻尼补偿、稳定性控制等。为确保模拟路感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基于观测器技术方案成本低廉,便于实现,且响应快、估算准确,适用于全工况。主动回正控制是线控转向系统开发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研究团队通过“状态判定 + 力矩控制”双模块进行精确识别驾驶状态,采用滑模算法的高鲁棒性控制设计,旨在恢复传统机械回正的手感,也为智能驾驶条件下的自动回正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展望未来,吴晓东提出线控转向的研究要重视发挥线控的本体优势,用更加优异、不可替代的功能特性来让消费者买单。

张曦桐以《场景为先 打造XYZ数智融合的智能底盘主控方案》为题解析了汽车智电融合&协同控制的E/E架构演进推动主控MCU芯片资源需求升级,高速以太网、CAN XL等高速低时延通信,具备支持虚拟化机制和矩阵&向量运算,未来需要满足数据驱动与强化学习等。芯驰科技E3650平台化解决方案,具备高主频、大存储、丰富外设IO、低功耗以及系统成本策略,助力底盘融合控制技术演进。伴随域控功能复杂度提升,通过集成AI加速、虚拟化调度、专用通信加速以及先进嵌入式存储,实现通信-控制-存储三域实时协同。面对深度电动化、软件定义汽车以智能化三大变革趋势,芯驰通过X9/X10和E3系列,覆盖整车先进智能+核心操控的全场景高性能高可靠车规MCU应用。

尚进以《AI驱动的智能底盘OS和应用研究》为主题,从AI赋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切入,提出AI的融入推动车内全域数字化架构、车云一体计算、安全体系与生态应用的全面升级。智能底盘OS的核心在于将传统机械底盘演进为“软硬一体化、面向服务”的确定性控制平台,通过安全冗余架构、实时内核、接口抽象、能量与健康管理、跨域协同控制等系统化设计,实现智能驾驶的底层支撑。尚进提出“软件+AI+数字孪生”三位一体方法论,三者叠加,使底盘从静态机械部件进化为可编程、可预测、可延伸、可持续优化的智能系统,标志着智能汽车正进入“全域智能、持续进化”的新阶段。

陈诚提出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底盘性能已成为用户购车决策的重要衡量标准。陈诚认为智能底盘控制的核心在于高效融合,推动AI定义底盘成为现实,使车辆具备主动感知、智能决策与自学习能力。在垂向控制上,通过空簧高度、刚度调节与CDC/磁流变减振器阻尼控制,结合ADS预瞄感知与地图前馈信息,实现舒适与操控兼顾;在纵向控制上,分布式驱动赋予更高扭矩分配自由度,EMB线控制动已接近量产阶段。赛力斯通过“魔方技术平台”率先实现底盘线控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多动力提供统一技术架构。陈诚同时指出,线控技术成熟度、跨系统融合复杂性以及AI算法的可解释性与安全性,仍是智能底盘突破的关键挑战。

杨曹刚以《智能底盘与智能驾驶的跨域融合创新思考》为主题,深入阐述了智能汽车技术正从“域内优化”走向“跨域融合”的深层变革趋势。他指出,当前智能驾驶等级跃迁的关键瓶颈在于传统底盘响应延迟与主动安全受限。在跨域融合架构中,感知层需打通智驾“千里眼”与底盘“顺风耳”,实现多传感器协同识别;决策层构建“整车级”控制策略,提升复杂场景下的智能决策准确率;执行层实现“毫秒级”协同响应,真正实现智能驾驶与智能底盘的动态一体化。同时,杨曹刚强调应建立跨域融合体验测试体系,从“安全—舒适—效率”三维指标量化评估系统性能,推动线控执行器接口标准化、通信协议统一化及功能安全与数据合规体系建设,加速智能底盘跨域融合落地。

钱勇先生以《新能源汽车行业镁合金成型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轻量化材料需求持续攀升,镁合金凭借高比强度、优异的减重性能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力劲科技聚焦压铸与注射成型核心技术,攻克大型、复杂及厚壁结构件制造难题,构建镁合金半固态压铸新模式。在应用方面,镁合金已在内舱及动力系统领域形成较成熟的产品体系,正加速向车身部件渗透;成型工艺也由传统压铸逐步转向半固态成型,以满足结构轻量化与性能均匀化的要求。

郭海以《运动域融合,赋能全场景精准安全》为主题重点分享华为数字能源在智能底盘运动控制的最新实践成果。整车智能化是未来的核心赛道,运动域智能化是实现整车智能化与安全底座与基石。智能底盘部件电动化、智能化,分立控制无法充分发挥更大价值。华为数字能源聚焦动力系统、驱制动深度融合开展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通过近端闭环,运动域快速精准构建人驾/辅助驾驶统一的运动模型、感知、执行统一协调控制、采用通讯架构近端闭环,驱制动融合控制,实现扭矩矢量毫秒级调,实现人驾与智驾辅助融合,在当前技术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车辆的操纵安全性、稳定性、冗余安全,紧急避障能力等。

杨宇威以《智能底盘在无人车领域的应用与思考》为题,深入探讨智能底盘在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无人车的运行场景正随着车速与复杂度的提升,逐步从低速封闭园区向开放道路扩展,对底盘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首先,无人化底盘系统需具备全冗余能力,成为车辆安全的最终兜底单元;其次,车辆健康状态必须实现在线化与可视化,为无人车运营提供精细化管理支撑;第三,无人车期望底盘理想状态下执行机构始终运行于线性控制区间,以确保驾驶行为精准可控、反馈一致。针对高速无人车研发中的新挑战,他强调需加快底盘主观评价的无人化与客观化,提升测试场景的多样性与覆盖度,为无人驾驶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坚实底盘基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